当前位置:首页-检察文化
检察文化
读光阴故事忆辽宁检史(五)
时间:2022-07-28  作者:  新闻来源:营口市检察院 【字号: | |

火红的岁月

这张老照片中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二层小楼,就是1978年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时的旧址。

其实这么讲还不准确。当时,挤在这座小楼里办公的单位多达10个,有公、检、法三家和区政府的七个部门。再确切点儿讲,二楼西侧的办公室才是西市区检察院办公的地方。

看着照片中的小楼,您可能想,七十年代末在这样的小楼里办公一定很舒服。但重建时的老同志却有着自己的感受:每间办公室不足八平方米,还要挤下五张办公桌,若干个卷柜。墙壁是芦苇把子扎成的,再在外面抹上白灰,很清净,还有弹性,但几乎是不隔音的,一声咳嗽满楼都听得到。地板历经几十年,陈旧不堪,人走在上面颤颤悠悠、咯吱乱响,总担心不知哪一脚踏漏掉下去。厕所不在楼上,设在院子一角,人多时只好站排等候。冬季取暖更是艰难,早上一生炉子,满楼烟雾缭绕迟迟挥散不去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在检察长刘顺林、赵振生的带领下,十八位来自各行各业朝气蓬勃、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,书写了西市检察恢复重建的历史,度过了一段火红的岁月。

【火红的思想】

那时的西市检察人年轻活泼,纯朴而富有责任心。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,在每个人的思想中,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。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集体观念,大家团结协作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党员会议上,令人面红耳赤的批评和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让大家时刻警醒,不敢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丝毫懈怠。要求进步的党外群众入党动机纯正,实事求是地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,无不以早日入党为最大荣誉。每位党员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,带动大家不断昂扬向上。人们总是想着如何做好本职工作,发挥好检察职能作用。

【火红的工作】

那时,西市区检察院人少、科室少,管辖的案件种类却不少,办案量也较大。对办案人员来说,脑力、体力的要求都很高。由于处于恢复重建初期,人员来自五湖四海,大都只具有初中文化,更谈不上具有法律基础。但谁也不甘落后,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很多人报名参加了电大的法律专业学习班。再加之适逢1979年《刑法》《刑事诉讼法》的颁布,都急需尽快掌握,工作、学习压力非常大。西市检察人没有退却,通过刻苦学习,终于准确掌握了法律知识并熟练运用于执法办案当中。当时,院里只有一台旧北京吉普,三天两头出现故障,根本不敢出市区。那提审取证、核查时怎么办呢?自行车是最得力的交通工具。办案人员骑着它,向北,去过几十公里之外的大洼县西安农场;向东,到过老边区的许多公社;向南,几乎进入盖县(今盖州市)境内,说走就走,便利快捷。

【火红的生活】

那时的检察院就像个大家庭,大家生活上相互照应,相互关心。赶上有新影片上映,一声招呼,晚上都去观看。办案加班很晚回家,为了安全,大家相互结伴相送。到了冬季,离单位近的同志,早早来到院里,劈柴、砸煤把炉子生好,再烧上一大壶开水。当然,在大家心底记忆最深刻的还是1980年春节准备年货。改革开放初期,物质匮乏,置办年货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,西市检察人也想过个富足的春节。有个同志提出内蒙古翁牛特旗能买到牛羊肉。一查地图,往返要几百公里,车又是个难题。“不要紧,汽车我来想办法”,另外一个同志居然从其他单位借来了一辆“大解放”,很快,司机驾车顶着寒风出发了,经过四天的艰辛跋涉满载牛羊肉而归,大家为过年能吃到好肉兴奋不已,那个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很美!


您的位置:首页>检察文化

读光阴故事忆辽宁检史(五)

营口市检察院   2024-07-02

火红的岁月

这张老照片中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二层小楼,就是1978年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时的旧址。

其实这么讲还不准确。当时,挤在这座小楼里办公的单位多达10个,有公、检、法三家和区政府的七个部门。再确切点儿讲,二楼西侧的办公室才是西市区检察院办公的地方。

看着照片中的小楼,您可能想,七十年代末在这样的小楼里办公一定很舒服。但重建时的老同志却有着自己的感受:每间办公室不足八平方米,还要挤下五张办公桌,若干个卷柜。墙壁是芦苇把子扎成的,再在外面抹上白灰,很清净,还有弹性,但几乎是不隔音的,一声咳嗽满楼都听得到。地板历经几十年,陈旧不堪,人走在上面颤颤悠悠、咯吱乱响,总担心不知哪一脚踏漏掉下去。厕所不在楼上,设在院子一角,人多时只好站排等候。冬季取暖更是艰难,早上一生炉子,满楼烟雾缭绕迟迟挥散不去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在检察长刘顺林、赵振生的带领下,十八位来自各行各业朝气蓬勃、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,书写了西市检察恢复重建的历史,度过了一段火红的岁月。

【火红的思想】

那时的西市检察人年轻活泼,纯朴而富有责任心。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,在每个人的思想中,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。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集体观念,大家团结协作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党员会议上,令人面红耳赤的批评和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让大家时刻警醒,不敢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丝毫懈怠。要求进步的党外群众入党动机纯正,实事求是地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,无不以早日入党为最大荣誉。每位党员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,带动大家不断昂扬向上。人们总是想着如何做好本职工作,发挥好检察职能作用。

【火红的工作】

那时,西市区检察院人少、科室少,管辖的案件种类却不少,办案量也较大。对办案人员来说,脑力、体力的要求都很高。由于处于恢复重建初期,人员来自五湖四海,大都只具有初中文化,更谈不上具有法律基础。但谁也不甘落后,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很多人报名参加了电大的法律专业学习班。再加之适逢1979年《刑法》《刑事诉讼法》的颁布,都急需尽快掌握,工作、学习压力非常大。西市检察人没有退却,通过刻苦学习,终于准确掌握了法律知识并熟练运用于执法办案当中。当时,院里只有一台旧北京吉普,三天两头出现故障,根本不敢出市区。那提审取证、核查时怎么办呢?自行车是最得力的交通工具。办案人员骑着它,向北,去过几十公里之外的大洼县西安农场;向东,到过老边区的许多公社;向南,几乎进入盖县(今盖州市)境内,说走就走,便利快捷。

【火红的生活】

那时的检察院就像个大家庭,大家生活上相互照应,相互关心。赶上有新影片上映,一声招呼,晚上都去观看。办案加班很晚回家,为了安全,大家相互结伴相送。到了冬季,离单位近的同志,早早来到院里,劈柴、砸煤把炉子生好,再烧上一大壶开水。当然,在大家心底记忆最深刻的还是1980年春节准备年货。改革开放初期,物质匮乏,置办年货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,西市检察人也想过个富足的春节。有个同志提出内蒙古翁牛特旗能买到牛羊肉。一查地图,往返要几百公里,车又是个难题。“不要紧,汽车我来想办法”,另外一个同志居然从其他单位借来了一辆“大解放”,很快,司机驾车顶着寒风出发了,经过四天的艰辛跋涉满载牛羊肉而归,大家为过年能吃到好肉兴奋不已,那个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很美!